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印记......
这不是今天高楼林立、万象更新对比昔日“城市面貌”的反差所给予我的表面印象,而是文化、教育、秩序及本应在“阳光灿烂的日子里”感悟并融入美好的少年时期,却被过早的“政治陶冶”及放荡不羁的自我主义所驾驭的回忆。多少痛楚的使然,几番锤炼的回忆,还是为自己记录下这个发自内心的对那个年代的印记。 刘素云、王冷梅、梁同武、李定远、王久生、殷望、陈秀云、孔令华......从他们身上我现在懂得了什么 是老师,其涵义粗解:老-永远,师-师表、先师。英语老师说:外国人称领导人为TEACHER。政治老师讲:毛主席对“四个伟大”的自我解释是“别的不敢当,TEACHER还是可以的,我以前就是教书的”。而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,任凭怎样的缘由也无法解释我今天对"老师"的概念怀有这般难以割舍的情怀,是终生的眷恋,很奇怪.....
网恋、早恋是今天的孩子让家长们最为担心的事情。今天的世界诱惑太多于我们的那个年代,经济、环境、表现力、榜样作用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只有一条没有变,就是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孩子的关注度,尤其是对青春期孩子的引导与开放式教育的“与时俱进”。引导爱的哺育是崇高的情操,是在教育与社会文化氛围中呵护而成的。在我们的年代没有偶像只有榜样,而现在仅仅偶像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,偶像是青春的追崇,榜样是一生的力量。更重要的是要用情操、学识树立孩子们自己成为偶像的青春期教育着重点,用品质、道德培养人一 生“君子不器”的品质。挫折教育、吃苦教育是一生之中最不可缺的,也只有这样才会有一生不可磨灭的难忘记忆。
我的路是过去那个年代的缩影,是“欢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”的地主、老财的幸福观,而今天人们又在与当年的我一样追求这种幸福观,而此时我却宁愿家贫一亩、旱地汗颜的生活。
十八中的记忆是这样的铭心刻骨,在此我向被凌辱过的同学、被打砸过的门窗、被羞辱过的老师以及当年居住周边的邻里乡亲们发自内心的说:道歉显得客气,忏悔不够勇气,但一直以来我在愧疚中想念你们!
别人说十八中外语好,连“半夜鸡叫”都是用外语背诵,学会了外语还憎恨了周扒皮(时下想想周扒皮比农民工起的还早、还勤快啊)!在那个年代政治的“强化”是无与伦比的,使得我今天从政治高度去感悟国家概念更加清晰,使学过的写作与外语不失为“十八中”出来的人,因此而窃自得意;因此,任何时候都可以说:我是十八中毕业的。虽不是“好学生”,但有着一生抹不去的难忘记忆。
时逢十八中百年校庆,值此机会再次恭请刘素云老师批改此文,留作永远惠存。
太原十八中75届毕业
祝小五
|